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贝壳小,近筒形。壳面为灰蓝色或黑灰色,背部具有4条断续的紫灰色横
带及黄褐色雀斑,前、后端的两侧具紫褐色斑点。基部白色,壳口两唇的齿短少。
形态描述贝壳较小,近筒形,背部压低,两端钝,右侧缘加厚,背线偏右,不明显。背部光滑,呈灰蓝色或黑灰色,其上具有4条断续的紫褐色横带及较密的黄褐色雀斑,壳之两侧缘及前后端的左右具有紫褐色斑点。基部右侧微显扩张,白色,略显中凹;基部左侧中部,在滑层下面隐约可以看出紫褐色斑纹。两唇的齿短少,不向外延伸,轴唇的齿约13枚,其前部数枚齿较强;外唇的齿约14枚,排列的较稀。轴沟和前渠浅。
动物的外套膜呈暗黑灰色,薄,其上具有灰色斑点,在每侧约有20个白色分枝的乳突起。触角呈淡桔色,钝,在顶端颜色较暗些。水管灰色。足部颜色与外套膜同,但底部为灰色。
标本测量(mm):
壳长 19.0 17.1 17.0 16.0 13.0
壳宽 11.0 9.0 9.0 8.5 6.8
壳高 8.0 6.8 6.8 6.7 5.2
带及黄褐色雀斑,前、后端的两侧具紫褐色斑点。基部白色,壳口两唇的齿短少。
形态描述贝壳较小,近筒形,背部压低,两端钝,右侧缘加厚,背线偏右,不明显。背部光滑,呈灰蓝色或黑灰色,其上具有4条断续的紫褐色横带及较密的黄褐色雀斑,壳之两侧缘及前后端的左右具有紫褐色斑点。基部右侧微显扩张,白色,略显中凹;基部左侧中部,在滑层下面隐约可以看出紫褐色斑纹。两唇的齿短少,不向外延伸,轴唇的齿约13枚,其前部数枚齿较强;外唇的齿约14枚,排列的较稀。轴沟和前渠浅。
动物的外套膜呈暗黑灰色,薄,其上具有灰色斑点,在每侧约有20个白色分枝的乳突起。触角呈淡桔色,钝,在顶端颜色较暗些。水管灰色。足部颜色与外套膜同,但底部为灰色。
标本测量(mm):
壳长 19.0 17.1 17.0 16.0 13.0
壳宽 11.0 9.0 9.0 8.5 6.8
壳高 8.0 6.8 6.8 6.7 5.2
生物学
生物学特性为暖海产,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附近或稍深的浅海岩礁及藻类丛生的海底。潮水退后,常隐藏在礁石块的下面。
1958年4月19日,在海南岛陵水新村港,采到产卵的标本。卵群黄色,已破碎不完整,不宜计算卵囊的总数。卵囊近圆形,直径1.2—1.4mm,以4个卵囊内的卵子数平均,每个卵囊中所含卵子为32粒,其卵子尚未发育成为面盘幼虫。
1958年4月19日,在海南岛陵水新村港,采到产卵的标本。卵群黄色,已破碎不完整,不宜计算卵囊的总数。卵囊近圆形,直径1.2—1.4mm,以4个卵囊内的卵子数平均,每个卵囊中所含卵子为32粒,其卵子尚未发育成为面盘幼虫。
国外分布
此外,国外也广泛地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诸岛。如北自日本(兵库县)向南经菲律宾,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的东北部;东自萨莫亚群岛向西经所罗门群岛至印度洋诸岛,如科科斯群岛,斯里兰卡,印度,波斯湾,红海,东非沿岸直到南非等地都有它们的踪迹。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在我国台湾(鹅銮鼻、琉球屿),海南岛和西沙群岛都有分布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肉可食,贝壳供玩赏。每个贝壳价值12美元。此种的化石标本,见于台湾第四纪洪积期。
分类讨论